华大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校长彭双阶:做优建强教师教育

日期:2024-06-24 作者: 点击量:

编者按: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校长彭双阶专访文章“做优建强教师教育”,现全文转载如下:

做优建强教师教育

——访华球体育校长彭双阶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会从天而降,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教师教育的“国家队”之一,华球体育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坚守师范特色,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华师有为”的合格答卷。近日,围绕华球体育的办学传统、新时代的创新举措与经验,记者采访了华球体育校长彭双阶。

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华球体育历史悠久,2023年举行了建校120周年庆典,如今正走向第三个甲子。作为一所师范老校,学校的育人初心是什么?

彭双阶:华球体育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8年创办的中原大学。建校121年来,校名几度更改、校址几番迁移、校舍几次重建,但教育初心不改、强国信念不渝、文明弦歌不绝。从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先生的“教育强国,正逢其时”,到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先生的“在自力更生、薪火相传中供给政府所需的人才”,再到青年领袖恽代英先生的“教育家必须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学校就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始终坚守教育强国、强师报国的初心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马丹等为代表的60多万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雪域高原到水墨江南,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华师学子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可以说,一部华球体育的办学史,就是一部“华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一部“华师”人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教育报国的英雄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百廿“华师”如何切实担负起高水平师范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新时代使命?

彭双阶:今天,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在办学定位方面,学校立足教师教育优势、人文社科优势和教育信息化优势,在2020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立了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围绕教育学一流学科等主干核心学科,依托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助推现代化,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高峰”,推动面向信息化时代的重大教育理论创新,探索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

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我们牢牢坚守师范本位,推进办学资源向师范教育倾斜,围绕做强、做实、做特教师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一心一意做好教师培养工作,着重培养未来教师的浓厚家国情怀、深沉教育情怀、扎实教学功底和先进教育理念;我们牢牢坚持质量优先,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完善职前职后全过程培养体系,推进师范生“4+2”贯通培养改革,落实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改革,发挥学科与专业综合优势,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努力加强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我们牢牢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化助教、数字化助学、数字化助管、数字化助研,推动新技术与教师教育在学科建设、环境布局、资源建设、教学方式、育人模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卓越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落实新时代“强师计划”方面,学校取得了哪些进展?

彭双阶: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强师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统筹教师培养、使用、服务保障全过程,聚焦重点环节、筑牢强师之基。学校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认真落实新时代“强师计划”,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优师计划”“英才计划”“国优计划”,建设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牵头组建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共同推进卓越教师培养。

目前,学校在这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07年教育部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2.6万余名公费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业。2014年,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校14个专业入选试点。2018年起,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学校在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5个重点专业开展试点,学校历史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起,教育部实施“优师计划”,学校连续3年面向安徽、甘肃、广西等22个省(市、区)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每年招收150名,分布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历史学、物理学5个优势学科,以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座。2022年,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实施的“英才计划”培养单位。2023年,学校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

构建卓越师资培养新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发展数字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面对数字化转型,学校有什么具体举措?

彭双阶: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四大变化: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为此,学校率先提升“未来教师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举措包括如下几项。

搭建“一平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基于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组建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团队、技术团队和应用团队,开展了教师发展和课程资源标准研制,研发了智能教学平台——“小雅”平台,平台基于“教学法—评价—空间—技术”模型,面向师生线上教与学活动设计了400多个行为数据埋点,实现了对师生行为的伴随式采集,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精准教学,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基于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出分级协同教学、“APCT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依托“一系统”,实现教师精准督导。为解决“数据精准采集、课堂精准评价、教师精准督导”三大难题,组织开发了智能督导系统,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时段、全过程的采集监测。通过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使用聚类分析算法,开展“AI+教学督导”,对AI预警的课堂再安排督导员进行精准督导,提升教学督导的质量和效率。同时,“AI+人工”综合督导报告将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将基于分析报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和培训,实现了教学督导和教研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全面转型。

健全“一张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学校有关教师评价的制度基础上,实时采集人事、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的有效数据,同时基于“小雅”平台和智能巡课系统,结合教学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据,研制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维度量化综合评价模型,打造“教师一张表”。基于综合评价数据,对团队和教师个人进行分类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年度绩效考核、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领域,有效地解决了多头申报、数据重复录入等痛点,实现数据快捷填报和高度共享,推动数据治理水平提升。

打造“一块屏”,关注教师发展动态。以综合评价模型和“教师一张表”为基础,以“一块屏”呈现可视化仪表盘,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兼具个性化、人性化和及时反馈的教师发展模式,全过程关注教师发展动态。通过梳理教师基础数据,根据教师类型和协议任务,为教师设置核心指数和未达标预警,生成教师发展画像,并将相关数据向教师个人开放,让教师发展有迹可循,让教师的每一份付出都有体现。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数字化助力治理模式改革创新方面实现了三个转变:由传统的、主观的、滞后的判断变为客观的主动干预,助力教师主动转型;从单位领导“拉郎配”变为数据说话“结姻缘”,助力教师匹配和融入团队;由考核前的“临时抱佛脚”变为提前介入,步步为营助力教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学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新生态,促进师范生内涵式发展?

彭双阶: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重在质量和特色。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基本功培养,建设了国内领先、智能综合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备、教、学、考、评、管一体化的教学系统和课堂教学智能督导平台,开展智能教育示范应用,促进师范生内涵式发展,致力于培育师德师风优良、学科能力突出、实践基础过硬、信息素养扎实的智能时代卓越教师。

实施智能育人环境构筑行动。新建141间“云端一体化、互动多样化、模式多元化、学习协作化、行为可视化、管控智能化”的新型智慧教室,智慧教室覆盖比例达90%,有效推动教育场景智能化变革。

实施智能教师助手推进行动。打造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平台“小雅智能助教”,开设课程4.5万余门,涵盖校内各类教育资源 220万个,有效支撑教师教育教学智能化发展。

实施“一体三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人工智能数字课程体系,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构建智能化、沉浸式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组建教学行为分析实训室、人工智能应用实训室、视频资源创设实训室等14类实训室,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实施人工智能与教师融合发展计划。构建包含常规培训、一体分层式培训、多元化教学支持与服务、个性化培训、教研转化与促进等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创新。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学校将继续坚持“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理念,突出应用的服务导向,按照“提质赋能、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

促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28日,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并推出4项具体行动。这将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以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的融合应用。

彭双阶:是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人工智能+教育”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AI在促教、促研、促学等方面潜力巨大,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学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早在2003年就超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布局,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全国领先的优势,汇聚了一大批业界知名学者,建成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平台,荣获国家教育成果奖特等奖,组建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集中优势力量对标国家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育人和创新高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AI促教、运用人工智能推动更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学校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彭双阶:为了助力更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学校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探索建设全场景未来学习中心,结合AI和智慧教学理念,利用AI技术和智能工具,创造个性化的互动学习空间,开展研讨式教学、创新性学习、激励式管理、引领性研究,打造支撑未来学习的新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I+智能助教。小雅平台与大语言模型对接,探索智能知识图谱、智能论坛摘要、智能作业等AI赋能教学的场景,构建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特色化的助教应用服务,辅助教师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AI+智能助学。小雅平台与大语言模型对接,探索引导式学习、个性化答题解析、智能问答、智能语言学习助手等AI赋能学习的场景,构建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助学应用服务,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AI+备课助手。分析教学大纲、学生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智能生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流程和学习评价方法,智能推荐备课资源,实现智能教学设计和备课,提升备课效率。

AI+智慧考试。智慧考试实现自动化出题、智能组卷、智能阅卷评分,以及数据分析与反馈,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公平。利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构建智能考场感知体系,提高考试安全与效率。

AI+数字教师。打造能学习和更新内容的AI数字教师,支持文本、语音、图像交互问答,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结合大语言模型和教育理念,分析师范生教学行为,提供模拟教学、培训、评估、资源共享等功能。

总之,AI技术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AI可以从哪些方面赋能学校科研发展?

彭双阶:学校开展了“AI+科学研究”创新发展行动,打造系列平台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科研服务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共享机制统筹配置科研算力资源;优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科研实验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多学科和多类型的海量数字资源库,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馆际协作,实现学术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信息发布、共享、转化与推广。

“AI+科研”平台建设工程。加强科研管理平台和机构知识库建设,探索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和文科实验室;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利用科研大数据对全校的科研管理和科研活动质量进行全程监测;开展信息技术辅助的科学实验,创新科研实验范式。

“AI+X”交叉研究创新工程。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有组织科研,以学科交叉促进交叉学科建设;推进“AI+X”融合创新,借助模拟计算等手段构建数据驱动的科研新范式;加强集成攻关,支持“AI+教育”做大做强,打造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AI赋能科学研究应用。一方面,基于AI智算平台,集成深度学习科学计算工具,打造支撑一流大教育学科发展的科研基础软件,支撑大教育学科的科研范式转变。另一方面,构筑AI+科学研究范式创新平台,如AI+绿色农药研究创新平台、AI+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AI+交叉研究创新平台等。

AI+科研管理范式变革。基于AI+科研框架,应用AI+可信科研协作工具,赋能大规模AI+有组织科研;AI+科研能力评价,基于AI科研助手,利用AI大模型精准评估个人和团队科研能力;AI+跨学科团队组建,面向重大科研问题,智能组建集成攻关科研团队;AI+科研管理模式变革,建立在AI科研助手上,借助AI+大模型进行动态科研画像,构建科研资源投放效益动态图谱。

AI+科研助手。依托AI科研助手和XmindAI,支撑AI+思维导图构建,提供基于大模型的文献研读、翻译及写作服务,与学校自有科研文献资源、图书馆文献资源、科研平台对接,打造学校特色科研服务平台。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华球体育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抢抓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政策机遇,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建强建优,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多“华师智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华师力量”。

原文链接:http://sscp.cssn.cn/xkpd/gn/202406/t20240624_5760664.html